節目
費利斯 ‧ 孟德爾遜
《以利亞》,作品70
大約演出時間
第一部(70 分鐘)
– 中場休息 –
第二部(70 分鐘)
音樂總監及指揮:黃日珩
女高音(天使/寡婦):鍾嘉欣
女中音(天使/耶洗别皇后):徐曉晴
男高音(亞哈國王/俄巴底亞):李家澍
男中音(以利亞):林俊廷
學士合唱團
學士管弦樂團
演出者簡介
黃日珩(音樂總監及指揮)
黃日珩為香港土生土長指揮家、男低音歌唱家及教育家。先後於美國及德國受教育,師隨車爾諾夫、干廸、高思達洛古學習聲樂。他曾贏得棕櫚泉歌劇協會聲樂比賽冠軍及柏薩廸納歌劇協會獎學金,並於2019年香港合唱指揮比賽中贏得冠軍及亞太青年合唱團大獎。
黃氏演出過的歌劇及音樂劇角色包括《費加羅的婚禮》的費加羅、《唐·帕斯夸雷》的帕斯夸雷、《女人皆如此》的阿方索、《魔笛》的薩拉斯妥、《仲夏夜之夢》的波頓、《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羅倫斯神父、《波希米亞生涯》的柯林尼、《賈尼・斯基基》的西蒙、《木偶奇遇記》的木匠、《孤星淚》的賈維等。音樂會及聖樂曲目方面,他曾於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佛瑞《安魂曲》、韓德爾《彌賽亞》、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交響曲》、莫札特《安魂曲》及威爾第《安魂彌撒曲》擔任指揮及男低音獨唱。他多次獲邀參與陳慶恩教授創作的歌劇世界首演項目,曾飾演《蕭紅》的魯迅、《大同》的康有為及《鬼戀》的月光;華田朗尼《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毛蟲/公爵夫人及哈維《野地之聲音樂劇》的獅子-樂譜之王。他亦曾於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的舒伯特《冬之旅》演出中擔任獨唱。
黃氏現為香港管弦樂團合唱團團長、學士合唱團及學士管弦樂團音樂總監、香港兒童合唱團及聖保羅男女中學高級組合唱團指揮。從業餘到專業樂團,他作為合唱及樂團建造者的啟發性備受肯定,並致力推廣多元化的合唱及交響音樂。
他曾擔任指揮家艾德敦、瑞凌、馬捷爾、譚盾及梵志登的合唱指導;並在《阿依達》、《唐‧喬望尼》、《賈尼.斯基基》、《愛情靈藥》、《波希米亞生涯》及《杜蘭朵》歌劇擔任助理指揮。
黃竣恒(樂團首席)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演藝學院後,黃氏獲全費獎學金就讀於肯特州立大學及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城分校,分別取得小提琴演奏碩士及博士學位。在學期間,師承邁阿密四重奏,Amy Lee,蔡睿,及陳浩堂。黃氏為了鑽研不同學派的弦樂教學法,分別到伊利諾州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及威斯康辛州大學研習。
黃氏分別在浸會大學及密蘇里大學的協奏曲比賽勝出,以獨奏身份與樂團演出。除此以外,黃氏亦曾獲邀以獨奏及團長身份與世界各地的樂團演出。除了獨奏及樂團演出,黃氏曾擔任堪薩斯城的NewEar現代音樂室樂團的小提琴手,與當代古典作曲家合作,如Jennifer Higdon,陳怡,周龍等等。黃氏亦曾與世界級的音樂家合作室內樂演出,例如Ida Kavafian, Yekwon Sunwoo,以及邁阿密四重奏和聖彼得堡四重奏的成員。
黃氏熱衷於教學,曾獲邀到不同的學校和音樂節授教大師班及演出,其中包括西伊利諾州大學,海斯堡州立大學,及國際藝穗音樂節。黃氏現任香港浸會大學交響樂團及Collegium Musicum Hong Kong的駐團指揮。
鍾嘉欣(女高音)
女高音鍾嘉欣畢業於曼哈頓音樂學院,師承大都會歌劇院歌唱家馬克.奧斯華和著名女高音艾舒利.普特南。鍾氏隨後於伊士曼音樂學院修讀音樂碩士學位,師隨著名美國女中音嘉芙蓮.辛斯基。
鍾氏曾於伊士曼歌劇院飾演《老女僕與小偷》中的拉緹莎及在奈德.羅蘭的《小城故事》中飾演愛蜜莉。她亦於美國喬根森演藝中心出演《糖果屋》中的晨露仙子及《蝙蝠》的羅莎蓮黛,並於2017年在意大利首演《費加羅的婚禮》中伯爵夫人一角。
鍾氏於2017年在香港舉行首個公開獨唱會,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的「音樂顯才華」系列打響頭炮。其他音樂會獨唱包括德伏扎克的《讚美頌》、貝多芬的《C大調彌撒曲》、巴赫的《D大調聖母讚主曲》、卡爾.奧爾夫的《布蘭詩歌》及韓德爾的《彌賽亞》等。鍾氏亦經常與香港歌劇院合作,近期的演出包括《唐.帕斯夸雷》的諾麗娜,《卡門》的米凱拉及《女人皆如此》的費奧迪麗姬。自2023年起,鍾氏亦為香港歌劇院「獅子山下」音樂會系列擔任女高音獨唱,於中國內地超過十個城市巡演。
鍾氏亦經常與香港美聲匯合作,展現本土音樂特色。她於2018年首演原創音樂劇《快樂王子及第四個智者》中的燕子及2021年的浦契尼流行歌劇《摯愛》中柳兒一角。《快樂王子》其後更被攝製成網上音樂錄影系列,於內地多個網上平台播放。2022年亦主演了美聲匯的另一套把雷哈爾《風流寡婦》及小約翰.施特勞斯《蝙蝠》兩齣輕歌劇的選曲串連起來打造而成的爆笑流行歌劇《瘋流派對》。
2022年12月,鍾氏榮幸獲邀以獨唱家身份在亞洲文化合作論壇的音樂會上,於多位來自亞太區的文化領導跟前獻藝,展示香港年輕音樂家才華。
2023年,鍾氏以廣東話首演了由陳慶恩作曲、著名歌劇導演菅尾友執導的原創室內歌劇《烏龍功夫》。鍾氏並受邀於荷蘭音樂節與皇家音樂廳樂團世界首演了譚盾的《大自然安魂曲》,演出「九色鹿」一角,獲好評如潮,並於「譚盾 WE – 音樂節」: 歌劇與舞劇中以廣東話重演《九色鹿》。鍾氏亦受邀於譚盾的《慈悲頌》中擔任女高音獨唱,分別與聖切契利亞音樂學院管弦樂團及蘭州交響樂團於意大利羅馬及澳門演出。
鍾氏亦參與錄製網上音樂影片《藝術歌曲101》,此系列即將於今年8月在康文署的「寓樂頻道」中開始播放。
徐曉晴(女中音)
女中音徐曉晴畢業於美國愛德華藝術高中,隨後於紐約曼哈頓音樂學院完成音樂學士課程, 師隨Joan Patenaude-Yarnell。徐氏曾為香港歌劇院青年演唱家發展及教育計劃成員之一。於2013年在橫濱國際比賽中獲亞軍,於2022年在伊勢志摩國際歌唱比賽中獲特別獎,並於第十四屆中國音樂金鐘獎香港選拔賽中獲勝。徐氏參與演出的歌劇角色包括《卡門》中的卡門和梅塞德斯、《女人皆如此》中的朵拉貝拉、《唱遊詩人》中的伊奈絲、《奇蹟醫生》中的維羅妮卡、《波希米亞人》的穆塞塔、《魔笛》中的第三侍、《狡猾的小狐狸》中的狗/富蘭克/啄木鳥和《國王如是説》中的安琪莉可。除了歌劇的演出,徐氏亦多次接受獨唱演出的邀請,曾與美國國際室內樂團、歐柏林於意大利、香港藝術節、香港新世代藝術協會和香港節慶管弦樂團等合作。於2023年,徐氏應邀參與葡萄牙Obidos歌劇節的演出,更代表香港歌劇院參演《獅子山下巡迴音樂會》,於多個中國內地城市巡迴演出。演出以外,徐氏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修讀非牟利機構管理,獲得碩士學位。
李家澍(男高音)
李家澍於香港跟隨男高音柯大衛學習聲樂,隨後在倫敦留學期間時師隨女中音卡特琳‧約翰松深造,並於英國留學期間被邀為男高音獨唱參與當地演出的莫扎特《C小調彌撒曲》和巴赫《尊主頌》。2007年返港後, 李氏在第61屆香港校際音樂節公開組男高音獨唱,神劇和藝術歌曲項目中勝出,亦為第四屆香港青少年歌唱節藝術歌曲項目之優勝者。李氏於2008年以優異成績考獲倫敦聖三一學院聲樂專業文憑。
隨後李氏曾多次獲邀為多個本地合唱團與藝團擔任獨唱,包括香港和聲、聲蜚合唱節、Die Konzertisten 和香港新青年合唱團。演出作品包括韓德爾《彌賽亞》、聖桑《聖誕節神劇》、莫札特《D小調安魂曲》、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合唱》、布列頓的清唱劇《聖尼哥拉》、浦契尼《榮耀彌撒曲》、以及於2014年首次演譯巴赫《聖約翰受難曲》中傳道人一角。李氏曾於2017-2019年和2021年參與每年由杜程指揮香港城市室樂團演奏的霍華.布列克的《大熊》中的大熊一角。李氏亦曾與多位海外指揮家同台演出, 包括由賈智納指揮的蒙台威爾第《聖母晚禱 1610》、韋納德教授指揮的巴赫清唱劇BWV21、畢特教授指揮的巴赫《聖約翰受難曲》和於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50周年音樂會中由嘉保‧豪勒隆指揮的羅西尼《小莊嚴彌撒曲》。今年3月,李氏亦與學士合唱團於澳門參與由黃日珩指揮澳門樂團演出的巴赫《復活節神劇》。
李氏現亦為室內合唱團NOĒMA的成員之一。
林俊廷(男中音)
被伯明翰郵報讚揚擁有一把「沉穩而飽滿」聲音的男中音林俊廷,生於香港,活躍於各類歌劇演出和音樂會,曾在英、意、法、德、奥、匈、越南、新加坡及菲律賓等多國登台。林氏在香港演藝學院取得音樂學士學位,後赴英國皇家伯明翰音樂學院修讀聲樂表演音樂碩士,並獲頒約瑟夫•魏恩加滕全費獎學金到匈牙利進修,在2018年於李斯特音樂學院完成深造課程。由於在學期間表現優秀,林氏獲得香港歌劇院嘉華國際海外研究生聲樂獎學金、亞洲藝術音樂推廣基金會聲樂獎學金、香港威爾遜男聲歌詠團獎學金、萬瑞庭音樂基金獎學金、香港兒童合唱團陳浩才紀念獎學金、聶明康紀念獎學金、吳鳳州先生紀念獎學金及伯明翰音樂學院國際學生獎學金等。林氏在多個國際聲樂比賽奪魁,當中包括香港國際音樂節、藝術大師國際大賽及希莉安歌劇獎等。在二零一七年,林氏被英國皇家伯明翰音樂學院選為該年在歌劇表演中表現最傑出的學生,獲頒發聖克萊爾•巴菲爾德歌劇優秀紀念奬。在二零一九年,林氏獲法國博熱歌劇節頒發吉爾·羅德里格斯獎學金,以表揚他為該樂季的傑出貢獻。
林氏曾演出的歌劇角色超過四十個,合作團體包括香港歌劇院、非凡美樂、香港藝術節、英國零距離歌劇團、寂靜歌劇團、溫斯洛大樓歌劇團、格里姆伯恩歌劇節、德國柏莎祖歌劇團、法國博熱歌劇團、越南國家歌劇及芭蕾舞團、新加坡創樂者交響樂團、菲律賓抒情歌劇團等。林氏曾演唱威爾第《馬克白》、唐尼采蒂《老柏思春》、羅西尼《塞維爾理髮師》及韓德爾《凱撒大帝》中的同名主角、萊翁卡瓦洛《丑角》的托尼奥、馬斯卡彌《鄉村騎士》的歐菲奧、莫扎特《費加洛的婚禮》的伯爵、《女人皆如此》的古烈摩及阿方索先生、《唐璜》的騎士團長、普契尼《波希米亞人》的馬切洛及柯林尼、《圖蘭朵》的帖木兒、《蝴蝶夫人》的和尚叔父、《賈尼·斯基基》的馬可、比才《卡門》的鬥牛士、奧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的四惡人、楊納傑克《狡猾的小狐狸》的林務官、布烈頓《仲夏夜之夢》的博托姆、唐尼采蒂《愛情靈藥》的貝科萊、《血灑英廷》的薛思爾、《英宮遺恨》的羅斯科、羅西尼《灰姑娘》的馬尼菲科男爵、霍爾斯特《娑維徳利》的死神、拉威爾《頑童驚夢》的扶手椅、華格納《萊茵的黃金》的雷神多納、威爾第《弄臣》的西布蘭諾伯爵、《假面舞會》的水手、《茶花女》的杜費爾男爵、小約翰·史特勞斯《蝙蝠》的布林德博士、曼諾第《電話》的班和巴伯《一局橋牌》的大衛等。
作為一名當代音樂的愛好者,林氏積極為各作曲家發佈新作,包括為香港歌劇院演出了黃若《中山逸仙》的青年三、於英國Tête à Tête當代歌劇節首演了何雅鈉《如來與大聖》(2020)和《江流兒》(2021)的如來、《剛鬣》(2023)的唐三藏、為無限歌劇團錄製了丹尼·阿爾伯特《自動烏蹬之斯威船長的崛起》(2021)的揀貨員領頭、為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首演了陳慶恩《烏龍功夫》(2023)的大師兄阿畸,亦為寰宇交響樂團演出了麥家樂《孔子傳》(2022)的孔子,並在不少集成歌劇的首演中演出主要角色,包括英國新星歌劇團《費加洛的命運》(2017)的巴西利歐、匈牙利李斯特音樂學院《阿爾米達》(2018)的守城指揮官阿爾岡特和香港美聲匯《瘋流派對》(2022)的愛森斯坦等。二零二三年,林氏於葉氏兒童合唱團製作的兒童歌劇 – 華田朗尼《冰雪皇后》的亞洲首演裡,飾演烏鴉先生一角。
歌劇以外,林氏亦與多個知名團體合作,在各類音樂會中擔任獨唱,演唱多位作曲家的名作,包括海頓的《尼爾森彌撒曲》、巴赫的《D大調尊主頌》、孟德爾遜的《第一個沃普爾吉斯之夜》、韓德爾的《彌賽亞》、佛瑞的《安魂曲》、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和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等。林氏分別獲邀在匈牙利布達佩斯朱迪特·喬薩美術館、英國紅土歌劇團、密德蘭歌劇團、牛津歌劇社及高雲地利聖三一教堂的歌劇音樂會中擔任男中音獨唱,廣受讚賞。林氏亦曾在多個表演場地舉行個人獨唱會,包括在二零一五年初次於《樂.心》演奏會系列亮相、在二零一九年獲拉格比聖安德魯教堂邀請於拉格比文化節中獻藝,及在二零二二年獲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邀請,於香港大會堂「音樂顯才華」系列中獻技。在二零二二年,林氏獲邀跟匈牙利國家鐵路交響樂團合作,於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麥家樂的歌劇《孔子傳》(德語濃縮版) 的孔子,又獲香港城市大學邀請,於城大藝術節的《美樂群聲閃耀時》音樂會中擔任獨唱嘉賓。在二零二三年,林氏獲邀擔任黃大仙兒童合唱團五十週年音樂會的獨唱嘉賓。最近,林氏獲香港國際音樂學校邀請,舉行了《春之聲》戶外音樂會。
演出以外,林氏對教學亦充滿熱誠,除了私人教授聲樂十多年外,也任職於不同音樂中心,亦為多間中小學的聲樂導師和合唱團指揮,並曾擔任嘉華香港歌劇院夏令營的助理聲樂指導、英國伯明罕音樂學院歌劇工作坊的藝術總監、英國沃珀拉歌劇計劃的語言指導、俄羅斯器樂及聲樂藝術節國際音樂比賽(2021及2022)、俄羅斯演奏家國際音樂比賽(2022)及國際全人音樂節(2023)的評判等。二零二四年,林氏出任香港國際音樂學校的合唱團指揮,並為作藝術總監及出品人,兼任樂團指揮、舞台導演、合唱指導、聲樂導師、粤語對白編劇等職位,帶領該校學生演出了曼諾第的歌劇《阿瑪爾與夜訪客》。林氏現為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的聲樂導師、葉氏兒童合唱團及多間中小學合唱團的指揮和香港國際音樂學校的課程講師及聲樂導師。
學士合唱團
音樂總監及指揮 : 黃日珩
助理指揮 : 廖梓丞
司琴 : 黃歷琛
學士合唱團由前香港大學學生會合唱團成員在1979年創立。演出曲目廣泛,亦曾為香港傑出音樂家新曲作首演,計有陳慶恩教授、陳偉光教授、羅炳良教授、羅永暉先生、李家泰博士、廖梓丞先生、麥漢超先生及曾葉發博士等作品。近年演出過的主要作品包括巴赫《尊主頌》、伯恩斯坦《卓切斯特詩篇》、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及《命運之歌》、佛瑞《安魂曲》、古諾《聖西紹爾莊嚴彌撒曲》、盧利《感恩讚》、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和第八交響曲《千人交響曲》、馬丁《雙合唱團彌撒曲》、孟德爾遜 《讚美頌歌》、莫札特《C小調大彌撒曲》和 《安魂曲》、奧福《布蘭詩歌》、帕特《信經》、普朗克《榮耀頌》、普勞林斯《里加彌撒曲》、拉赫曼尼洛夫《鐘聲》、羅西尼《榮耀彌撒曲》、《小莊嚴彌撒曲》和《聖母悼歌》、盧特《兒童彌撒曲》、史特拉汶斯基《詩篇交響曲》、泰利斯《寄願於主而無他》、威爾第《安魂彌撒曲》和《四首宗教歌曲》等。
合唱團除了聯同其正式合作夥伴學士管弦樂團 舉辦大型音樂會,亦曾於本地及海外作客席演 出。2013和2014年,合唱團獲港樂邀請,與香港管弦樂團及香港管弦樂團合唱團演唱分別由已故大師馬捷爾指揮的布列頓《戰爭安魂曲》,以及「香港文化中心25周年誌慶音樂會」。2015年,學士聯同澳門樂團和嚶鳴合唱團,於第二十六屆澳門藝術節演唱《澳門魂》。2016年7月,學士與香港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合作,在史密斯廣場聖 約翰教堂首演,節目涵蓋九種語言、不同風格及 多個年代的作品。同年8月,學士聯同阿諾德勳伯格合唱團、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及香港童聲合唱團,在「維港音樂節」閉幕音樂會演唱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交響曲》。2017年5月,學士聯同深圳大學采桑子合唱團於「深港青年文化交流藝術季」之聯合合唱音樂會「紫荊花開」中演出。2018年,學士三訪澳門,分別參與出自澳門作曲家區師達神父的《謝主曲》之錄音,以及聯同澳門樂團演唱由葛欽指揮的《英雄:電玩交響樂》及《國家地理—我們的世界交響曲》。2019年 4 月,學士聯同深圳交響樂團在2019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之閉幕音樂會「詠嘆西.東」中演出。同年 8 月,學士與洛杉磯夢想樂團合作,首次踏足北美洲,期間參與「洛杉磯國際合唱音樂節」,並聯同洛杉機歌劇合唱團於天使之后主教座堂演唱威爾第《安魂彌撒曲》。
學士合唱團致力向年輕人推廣音樂,常邀請學生參與學士音樂會,與合唱團一同演唱,或加入學 士管弦樂團,隨專業樂師同台演奏,又讓有志成為合唱指揮的團員擔任音樂會指揮,也邀請年輕音樂家客席演出。學士亦舉辦「學士學唱」音樂會,讓團員以小組或獨唱形式演出,提升歌唱技巧。在學校假期期間,團中在學團員更獲學士之友贊助參加學士音樂總監主持的聲樂研習坊及大師班。合唱團亦設立學生門票資助計劃以進一步向年輕人推廣音樂。自2006年,善心的學士之友捐出音樂會學生門票,讓接近7,000 名學生(當中不乏初次接觸合唱音樂的學生)透過該計劃得以欣賞合唱音樂藝術。
合唱團亦致力參與社區服務及慈善項目,曾到老人院、療養院和庇護工場探訪及獻唱。學士亦曾於倫敦的社區中心舉辦外展活動,節目包括合唱表演及與觀眾互動的遊戲環節,並獲得正面評價。學士也舉辦慈善音樂會籌款,透過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捐款予其國內的「重建診所」、「愛心水窖」、「重建危校」、「走進高中」、「書香校園」圖書捐贈,以及「緬甸學校重建計劃」、 「緬甸農村發展計劃」、「緬甸、柬埔寨免費飯餐事工」、「新冠肺炎抗疫事工」等。學士也曾為點滴是生命在甘肅籌建水窖及參加其舉辦的「點滴揹水行步行」籌款活動。合唱團亦曾合辦及參與地震賑災音樂會,其中包括2015年5月「尼泊爾的未來:4.25地震賑災籌款音樂會」。2015年6月,學士亦於香港聖約翰座堂所舉辦的籌款音樂會「聖米迦勒賣物會2015音樂會—希望與夢想」獻唱。
透過音樂會及慈善活動以培育年輕一代,「學士」之名更賦新義。
學士管弦樂團
2006年4月,一群熱心公益的樂手襄助學士合唱團,在其慈善音樂會中演出「莫札特《安魂曲》及其他作品」。2007年9月,學士之友樂團正式成立,並在學士周年音樂會作首次演出,於香港文化中心義演普羅高菲夫的清唱劇《亞歷山大‧湼夫斯基》。此後,樂團常在學士主要音樂會中義務演奏,先後有「尊主頌穿梭百年」、「樂在其中三十年: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交響曲》」、「羅西尼《榮耀彌撒曲》及布拉姆斯《命運之歌》」及「威爾第《安魂彌撒曲》」。
於2013年9月「為大師喝采」音樂會,樂團同時易名為學士管弦樂團,並正式成為學士合唱團的管弦樂合作伙伴。為慶祝學士合唱團成立三十五週年,樂團於2014年5月舉辦學士管弦樂團創團音樂會,與合唱團攜手演出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及同年8月的「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備受好評。2015年,樂團分別於《SliderAsia 2015 亞洲長號及銅管音樂節》的優勝者音樂會,以及同年7月學士合唱團「歌劇大師的聖樂」音樂會中演奏。2016年1月,樂團於學士合唱團「眾聲齊頌」音樂會中演奏盧利《感恩讚》;同年9月,於學士合唱團「莫札特《C小調大彌撒曲》」音樂會中演奏。2017年1月,樂團亦於學士合唱團「永恆之光」音樂會中演奏。
2017年亦為學士管弦樂團成立十周年。樂團於該年5月舉辦「五月.十慶:法國音樂巡禮」音樂會,並演奏聖桑《C小調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其後演出過的音樂會有 2017年 9 月「信頌之光」、2018年 9月「古諾誕辰二百週年—《聖西紹爾莊嚴彌撒曲》」、2019年 1月「UC Conductors Through the Ages」(節目包括佛瑞《安魂曲》),2019年 6月「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以及 2019年 11 月「奧福《布蘭詩歌》」。
學士管弦樂團成員來自不同院校、社區及職業樂團。團員全心致力支持學士的慈善音樂會,每次演出分文不收。樂團的善心與一貫高水準演出深獲合唱團成員、觀眾及所有受益團體讚賞和感激。學士管弦樂團亦為推廣音樂教育不遺餘力, 秉持承先啟後精神,讓學生跟隨老師,業餘樂手和專業樂師同台演出,藉以擴展其音樂領域,提升演奏水平。
曲目介紹
孟德爾遜《以利亞》
作曲家、鋼琴家、管風琴家和指揮家費利斯 ‧ 孟德爾遜(1809年2月3日-1847年11月4日)出生於德國漢堡,是著名猶太哲學家摩西·孟德爾遜的孫子。作為音樂天才,他的音樂天賦自小已得到認可。然而,託父親亞伯拉罕和叔叔約瑟經營銀行業務上的成功之福,導致孟德爾遜家族非常富有,小費利斯的父母亦不需要把年幼的他拿作「神童」炫耀獲利。
到1825年,年僅十六歲的孟德爾遜已完成其第一部完整的管弦樂交響曲,多部弦樂交響曲以及鋼琴四重奏,並在家庭音樂會上由私人樂團演出。同年,他收到祖母貝拉·所羅門所送的禮物: 一本當時已幾乎被遺忘的神劇手稿,約翰·塞巴斯汀·巴哈的《馬太受難曲》BWV 244。
四年後,在他的作曲老師卡爾·弗里德里希·策爾特的支持下,孟德爾遜為這齣巴哈的偉大巨作整理並指揮演出;該次演出不但為孟德爾遜贏得廣泛讚譽,亦成為巴哈在德國音樂復興的其中一個關鍵時刻。
在柏林歌唱學院院長策爾特去世後,孟德爾遜有意接任新院長職位,惟最終敗給一位競爭對手;幾經輾轉後,他於1833年接受杜塞爾多夫音樂總監的任命,其後並創作了他的第一齣大型神劇作品《聖保羅》,作品36。
或許因為《聖保羅》在1836年第十八屆下萊茵音樂節首演後大獲好評,啟發孟德爾遜再下一城,創作另一部神劇。該部新作最終歷時十年完成,成為我們今晚的節目《以利亞》,作品70。
《以利亞》的創作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在朋友卡爾·克林根曼的幫助和建議下,孟德爾遜最初決定以以利亞的聖經故事為題材,只是由於克林根曼並沒時間、精神完成整個劇本,令創作陷入停滯不前的苦況。
一年後,即1838年,孟德爾遜求助於另一位朋友:曾與他共同創作《聖保羅》劇本的牧師尤利烏斯·舒布林,隨後展開熱烈的書信往來。然而,作曲家與牧師對於「戲劇元素在神劇中的重要性」的議題存在分歧:舒布林偏好更具虔誠色彩的基調,孟德爾遜則更著重戲劇性的表達,導致工作進度再次受阻,舒布林最後甚至請孟德爾遜「另覓良助」。
其後的六年來,孟德爾遜一直沒打消譜作《以利亞》神劇的念頭,直至1845年,他才終於得到重新出發的完美契機:受到英國三年一度伯明翰音樂節的委託,孟德爾遜被要求創作一齣全新的神劇,予其1846年 8 月舉行的音樂節節目之用。(該音樂節曾於八年前演出《聖保羅》和他的第二鋼琴協奏曲,作品40,並獲好評)
即使劇本仍未完成,而孟德爾遜亦清楚知悉自己只有一年左右的時間來完成這艱鉅的任務,與舒布林的分歧更依然無法克服,孟德爾遜仍是接受了挑戰,最後不但把作品按時完成,還親自撰寫了大部分的劇本。
當然,伯明翰音樂節為了照顧本地聽眾的需要,希望作曲家能提供以英語演繹的作品。孟德爾遜逐向另一位朋友威廉·巴塞洛繆尋求協助,把德語文本翻譯成可以演唱的英語版本,自己則繼續以驚人的速度進行譜曲工作。至1846年5月,他已完成第一部、以及第二部的數個樂章。受到巴塞洛繆進一步的幫助之下,英文版合唱樂譜隨後誕生,《以利亞》亦終於圓滿完成:時為1846年8月11日,距離作曲家赴往倫敦與獨唱及管弦樂團進行排練僅一星期的時間。
《以利亞》在伯明翰的首演獲得了龐大的成功,孟德爾遜就此評論道: 「在過去的若干年來,我的作品從來沒有哪一部像這齣神劇一樣,在首演上這麼成功,並得到一眾音樂家和聽眾如此熱烈的反響。」隨後,作品在倫敦和伯明翰再次演出,由作曲家親自指揮,奠定《以利亞》在合唱曲目中的地位。
音樂界對《以利亞》的興趣亦蔓延至歐洲大陸,作品的德語版本原計劃於1847年11月14日在維也納首演,遺憾的卻是作曲家本人未能親自欣賞該場演出。因經歷數次中風,孟德爾遜已於同年 11月4日去世。
故事梗概
《以利亞》的故事出自舊約聖經,當時的以色列王國背離上帝,轉而崇拜代表「豐饒」的迦南神明巴力。該神劇敍述先知以利亞努力恢復以色列人對真神耶和華的崇拜,並最終取得勝利、升天。
第一部沒直接進入正式序曲,反而以以利亞宣佈「上帝將降下持久的旱災以懲罰以色列人」開啟序幕。隨後的序曲描繪人民的焦慮和痛苦,並先後成為呼救(第一樂章)、絕望及懇求(第二樂章)的吶喊。以色列的王室總管俄巴底亞著人民離棄他們的邪神(第三樂章),轉而全心全意地尋求上帝的憐憫(第四樂章)。以色列人憤而回應:「上帝充滿嫉妒及復仇心,祂的震怒將追趕、毀滅我們(第五樂章)。」
切換至另一場景:一位天使指示以利亞前往基立溪旁的荒地匿藏起來,屆時他將有水可喝,並由烏鴉餵食(第六樂章),還會得到天使的守護(第七樂章)。隨後,天使再次派他前往撒勒法,並保證一位寡婦將接濟他。接下來的二重唱(第八樂章)本質上是歌劇的場景,描繪寡婦懇求以利亞拯救她垂死的兒子,以及以利亞如何透過禱告使他復活的過程。大合唱《敬畏祂的人有福了》(第九樂章)凸顯這個故事的寓意。
以利亞於三年後回歸,再次面對以色列人和他們的國王亞哈(第十樂章),並指責他們因崇拜巴力而背棄上帝的誡命。以利亞發出挑戰,邀請他們準備一頭公牛進行祭祀,然後召喚他們的神點燃祭火。巴力的先知首先上演一場喧鬧的舞蹈,惟不久卻已浮現懷疑的陰影;在以利亞戲謔他們的神可能睡著了之後,他們繼而試圖喚醒巴力;直至以利亞嘲笑他們不會被聽見,先知們才焦躁、絕望地大喊「求你應允我們」(第十一至十三樂章)。儘管先知們已三次向神明呼求,最後卻未能成功。
接下來輪到以利亞:他以莊嚴的祈禱呼求耶和華顯靈並表明自己是上帝的身份(第十四樂章)。緊接是聖詩四重唱《把重擔卸給主》(第十五樂章),確認以利亞與人民對上帝力量及憐憫的信心。(該樂章本為獨唱而寫,今晚將由合唱團演唱。)隨著以利亞的進一步祈求,火像奇蹟一樣從天而降,盡把祭品燒噬。混亂中出現平靜而堅定地確認「上帝是神」的聲音之後,以利亞隨即下令將巴力的先知抓捕並處死(第十六樂章)。人民遵從照辦,以利亞隨即唱出興奮而強烈的讚美詩(第十七樂章),再由女低音獨唱的悲傷詠嘆調《離棄祂的人必定有禍》(第十八樂章)緊隨其後。
俄巴底亞提出懇求,表示現在該是結束旱災的時候;以利亞對此表示同意,於是連同人民一起向上帝禱告,祈求祂打開天堂之窗。一名青年被派遣上山遠眺、觀察大海,其後兩次報稱並無發現,直到以利亞的禱告愈趨激烈,青年最終看到烏雲形成和暴風雨的來臨(第十九樂章)。第一部以歡樂的大合唱《感謝上帝,祂澆灌乾涸的土地》(第二十樂章)結束。
第二部以女高音獨唱《聽啊,以色列!聽上帝所言!》(第二十一樂章)開始,並於安慰話語段落「不要害怕」達至高潮。合唱團隨後接力,把該段文本轉化成令人安心的讚歌(第二十二樂章)。然而,以色列人又重拾對巴力的崇拜,以利亞憤而對以色列作出不利的預言。他的詛咒令皇后耶洗別震怒,她遂煽動人民抓捕並殺死以利亞,就像他對巴力的先知所做的一樣(第二十三樂章)。以色列人民受皇后的話所煽動,亦計劃對以利亞加以搜捕及殺害(第二十四樂章)。
俄巴底亞看到以利亞的生命受到威脅,遂建議他逃走(第二十五樂章),以利亞也再次撤至沙漠躲避。他為自己的失敗以及被遺棄的感覺而痛心,祈求上帝結束他的生命:「真的夠了!」(第二十六樂章)。然而,筋疲力盡的以利亞在杜松樹下睡著(第二十七樂章)之時,並不知道天使們一直在守護他(第二十八、二十九樂章);結果,一位天使喚醒以利亞,指示他前往上帝的山——何烈山。聽畢以利亞發洩他的絕望(第三十樂章),天使向他表示安慰,同時建議他必須對上帝有耐心及信心(第三十一樂章)。合唱團隨後加入,傳達出「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的訊息(第三十二樂章)。
夜幕降臨何烈山,以利亞懇求與上帝見面(第三十三樂章),而經歷暴風雨、地震和火災後,上帝終以「微小的聲音」顯現(第三十四樂章)。六翼天使虔誠地唱出:「聖哉,聖哉,上帝,萬軍之耶和華」(第三十五樂章)。以利亞懷著重獲的自信,回到以色列繼續其尚未完成的使命,他對上帝的慈愛及永不離去的信念亦得以加強(第三十六、三十七樂章)。
接下來的大合唱(第三十八樂章)總結以利亞的一生,強調了他在推翻國王以及聆聽上帝對未來的審判中所扮演的角色。他的最終獎賞是被烈火熾熱的戰車帶上天堂,並由男高音獨唱宣告義人將在天堂找到永恆的快樂(第三十九樂章)。女高音獨唱隨後回歸,在審判日突顯以利亞作為先知的角色,並鼓勵世人尋求和解,避免神怒(第四十樂章)。第四十一樂章預示著一位天選之人將實現上帝在地上的計劃,與以利亞的使命相呼應,並邀請聽眾尋求上帝,作為精神靈糧。最後,充滿勝利的大合唱(第四十二樂章)確定了上帝有著復興身心的力量,承諾信徒必有回報,並以讚美詩作結。
曲目介紹及撮要:鄭家維
中譯:何立智
學士合唱團
音樂總監及指揮:黃日珩
助理指揮:廖梓丞
司琴:黃歷琛
*1: “Youth” in No.19
*2: Soprano II in No.28 Terzetto and No.35 Quartet
*3: Alto II in No.35 Quartet
學士管弦樂團
# 樂團首席
* 首席
鳴謝
是次演出得以下人士及機構鼎力協助,學士合唱團特此衷心致謝:
- Ms. Jocelyn Chan
- Ms. Ashley Chui
- Ms. Candice Chung
- Mr. Amos Ho
- Mr. Samuel Huang
- Mr. Michael Lam
- Mr. Justin Li
- Ms. Kelly Li
- Ms. Lorraine Ma
- Mr. Alexander Wong
- Mr. Vicky Wong
- All players of the Learners Orchestra
- City Performing Arts Services Company
- Methodist International Church Hong Kong
- Rockson Organ Service Company
- The Force Image
承蒙多位善長慷慨贊助本音樂會學生票,以助推廣音樂教育,並捐款至循道衞理聯合教會國際禮拜堂兒童事工部的「巴拉望島(菲律賓)健康中心建築計劃」,特載芳名以誌:
- Mr. Andrew Chan
- Dr. Chiu Shui Wah
- Dr. Edward Lai
- Mr. Bill Leung
- Dr. Annie Wong
- Ms. Annie Wong